唱好创业大戏—大安市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1970-01-01

 

搭好“两学”平台  唱好创业大戏

——大安市新平安镇平安村

“四自”小组组长刘景玉养鸡致富纪实

大安市关工委

 

刘景玉,现年38岁,新平安镇平安村“四自”小组组长,一个地地道道的青年农民。由于多年来仅靠耕种家里的几亩薄田,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

2002年春天,刘景玉在外地打工时偶然接触到肉食鸡养殖这个产业。通过学习考察,他看到养肉食鸡周期短,效益好,决心在肉食鸡养殖上求得发展。

在镇政府的关心扶持下,2003年春,他建成了一次能容纳1000只鸡雏的鸡舍。他当时借了5000元,镇政府又帮他贷了5000元买来了鸡雏。由于缺乏养鸡经验和技术,不但没挣钱,甚至还赔了钱。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几位养殖方面的专家,他虚心向他们学习,并聘请他们作技术指导,又到书店购买了有关养殖方面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天天学习,用于实践,逐渐掌握了肉食鸡的生活习性和养殖规律,慢慢地上了路,入了门,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一连几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2007年,出栏五茬肉食鸡,纯收入7万元。

由于刘景玉养鸡发了家致了富,身边经常聚集一些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佩服他的致富本领,向他讨教致富经。2008年春,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新平安镇平安村青年农民邓小平理论“四自”学习小组,刘景玉任小组长。

在理论学习上,主要学习理论观点;在农科技术学习上,主要学实用技术。在学习方式上,本着“灵活、方便、实用”的原则,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人数。除集中学习、讨论外,有时就在某家鸡舍里头开展现场交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几年来“四自”小组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走共同富裕之路”等论述和历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从而使大家转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坚定了创业致富的信心。2008年刘景玉养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纯收入达8万元。

他致富不忘乡亲。先后帮扶10多户村民发展规模养鸡。2009年他选择贫困户刘小兵家来帮扶。刘小兵家养了几年鸡,但效果不太理想。刘景玉通过对刘小兵家的考察,发现他家的养殖规模太小,每次养鸡不足1000只。刘景玉和刘小兵商量扩大养殖规模,扩建鸡舍。没有钱,刘景玉主动借给他5000元,又帮助他协调贷款5000元,建起了一栋一次能容纳2500只鸡雏的鸡舍,还帮他进鸡雏,教他搞防疫。刘景玉经常到刘小兵家的鸡舍走走看看,发现问题及时帮他解决,仅头茬鸡出栏就挣了1万元。到年底共出栏三茬,纯收入达25000元,使刘小兵家摆脱了贫困。

由于在养殖肉食鸡方面成效显著,靠创业发家致富,2006年刘景玉被镇政府授予“致富能手”光荣称号。

2010年,刘景玉投资5万元在平安养殖小区买了一栋6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再加上原来的养殖大棚,这样一次能养5500多只鸡,年纯收入11万元。

     2011年,刘景玉扩建了养鸡场,在2000平方米的鸡舍内,一次性养鸡16000只,年收入20万元,率先进入小康。现在他住上了4间大瓦房,摩托车、电动车各一台,电脑、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在他的带动下,组员张洪波,也建成了600平方米鸡舍,养鸡年收入10万元,住上了5间宽敞的大瓦房,购置了家庭轿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2011年,刘景玉“四自”小组成员户人均纯收入1.35万元。比一般农户多8000元。

 

 

 

两学一创    “创”出小康

——大安市太山镇高家村

第一“四自”小组“两学一创”纪实

大安市关工委

 

大安市太山镇高家村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成立于2006年,成员13人。6年来,“四自”小组在组长梁好刚的带领下,搭“两学”平台,唱创业大戏,引导青年农民和带动广大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太山镇高家村人多地少,人均只有3亩责任田。过去把种植玉米、杂粮作物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年复一年仅够温饱。2006年春,村关工委主任范海洋找到几个年青人,他说,现在上级关工委要求我们在青年农民中成立“四自”学习小组,开展“两学一创”活动。我看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支持,我们一定会率先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同时也会带动影响其他人共同致富,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就这样,高家村青年农民“四自”小组正式成立了。当天他们就学习了中央1号文件,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等观点,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人民富裕起来,从而增强了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小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达成了共识,决定以大棚瓜果栽培为主要致富项目。确定了项目,但缺乏技术。为了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梁好刚和组员洛久朋去山东寿光学习考察大棚膜种植技术。回来后,他们把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小组其他学员。在镇关工委和村关工委的支持下,他们克服了缺资金等难题,走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当年,小组七名成员共建大棚15栋,种香瓜纯收入6万多元,加上大田收入共计8万多元。

梁好刚“四自”学习小组在开展“两学一创”活动中,机动灵活,注重实效,炕头学理论,地头学科技,棚里搞试验。不断“加油”、“充电”,使大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参加学习的人数也逐年增多。2008年村里又成立了特色农业专业协会,“四自”小组成员都是协会的会员。2009年冬,镇政府又扶持他们新建大棚50栋。

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他们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解决了作物重茬退化的技术性难题,实行变一年一季为一年两季的香瓜生产模式取得成功,使产值翻了一番。2010年,组长梁好刚种大棚香瓜11栋,收入近10万元,小组其他成员棚瓜收入平均都在8万元左右。2011年组长梁好刚已有甜瓜大棚15栋,收入15万元,加上其他收入3万元,总收入达18万元。小组成员中,洛久朋有塑料大棚8栋,年收入8万元,其它收入3万元;于占江有大棚9栋,年收入9万元,其它收入3万元;梁好龙有大棚11栋,年收入11万元,其它收入2万元。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已成为村里的致富示范小组,小组成员都成为村里的创业致富带头人。2011年,小组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跃至1.52万元。

为了扩大再生产,小组成员各打了一眼电机井,购买了四轮车和配套的农机具。他们都住上了大瓦房,购置了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农民兴奋地说,是“四自”小组“两学一创”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

高家村“四自”学习小组通过“两学”、创业致富后,先后影响、帮扶、带动49户青年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青年农民王树田,原来是个贫困户,参加“四自”学习小组后,组长为他贷款担保,传授大棚甜瓜种植技术,跟踪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他种的大棚甜瓜,第一年收入近万元,第二年收入2万元,2010年突破了4万元。他深有感触地说:“是‘四自’学习小组为我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如今,高家村“四自”学习小组由一个发展到两个,小组成员发展到25人,第一小组仍由梁好刚任组长,另一个小组组长由范海洋担任。小组成员都有帮扶对象。现在高家村已有塑料大棚一百多栋。同时也带动了养殖业的大发展,涌现出养牛大户李金山、养猪大户刘志民等养殖业致富典型。西瓜、甜玉米等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高家村也成为太山镇的科技示范村。第二小组组长范海洋还被推举为村委会主任。

 

 

 

产加销实现一条龙   小笤帚变成大产业

——记大安市两家子镇同权村

第五“四自”小组组长洪海雨

大安市关工委

 

洪海雨是两家子镇同权村第五“四自”学习小组组长,今年32岁。他担任学习组长11年来,带动同权村打造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做到了有产业基地,有龙头企业,有品牌产品,有销售网络。正如他总结的那样:产加销实现一条龙,小笤帚变成大产业。

两家子镇同权村,全是盐碱涝洼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业长期在低谷中徘徊,产量和效益都十分低。2000年以前是有名的穷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1998年秋洪海雨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家乡这块盐碱地上寻找到一条致富新路。他发现盐碱低洼易涝地比较适合大荛子种植,当地群众多年来就有种植大荛子的习惯和经验,但都是自产自用,从未想到发展商品生产。于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始把大荛子作为主要作物种植。1999年种植1.8公顷,秋后产大荛子5500斤。他一点没卖,而是全部自己加工成笤帚6500把,收入1万多元,初次尝到了加工笤帚的甜头。从此之后,他逐年增加大荛子种植面积,扩大笤帚加工规模,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但是,经过几年的种植,本地的大荛子品质退化,产量降低,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于是,他又到处寻找新品种,听说黑龙江省肇源县有优质的大荛子品种,他就急忙赶去买回,对品种进行更新换代,使大荛子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为进一步扩大笤帚的加工规模,2002年洪海雨投资3万元建起一座占地90平方米的笤帚加工厂。秋后他筹集资金5万元,在周边村屯收购大荛子5万多斤,加上自家种的大荛子,共计加工笤帚6万余把,销售后去掉费用,一冬下来净剩3万元。2003年起他逐年增加大荛子收购量,扩大笤帚加工规模。目前,他已拥有4座笤帚加工厂,每年收购大荛子290多万斤,加工笤帚100多万把,实现收入50万元。常年在他的加工厂加工笤帚的村民40多人,农闲季节更多达100多人。

随着笤帚加工规模的扩大,新工人增多,产品优质率降低了,加上缺少特色和花样,笤帚一度滞销。于是他根据加工厂场所固定,劳动力集中,便于生产加工、加强管理的特点,在村党支部和关工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学理论、学科技,创业致富又有了新起色。这个小组一开始只有五六人,现在已发展到15人。为了切实改善加工工艺,他亲自到大连、齐齐哈尔等地学习先进的笤帚加工方法。回来后,他手把手地传授给工人们,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花色品种。为拓展销售渠道,他又积极与外界联系、沟通,先后与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目前,他们厂加工的笤帚已畅销全国各地。

常言道:“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洪海雨富了不忘乡亲,带动帮扶村民同走致富路。他多次和“四自”小组成员谈心,帮他们算好种植大荛子作原料外卖和加工笤帚的经济帐,从而激发了他们种植大荛子加工大笤帚的积极性。2011年,“四自”小组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1.5万元。小组成员田河,在洪海雨的带动下,办起了笤帚加工厂,常年雇工六七十人,年加工大荛子75万斤,加工笤帚80万把,收入近20万元。

现在全村已经形成家家种植大荛子、户户加工大荛子的格局。全村320公顷耕地,260多公顷种了大荛子。年加工笤帚50万把以上的加工厂7家,每年加工笤帚1000多万把,创产值3100多万元,利润400多万元,每年村民在加工厂加工笤帚总收入达200万元。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扩大了笤帚产业规模,而且带动了周边十几个乡镇大荛子产业的遍地开花。

卖原料,越来越穷;卖品牌,换来小康。目前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笤帚产业村,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笤帚可达1000多万把。该村已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97%的农户有摩托车,种地农户家家有小四轮拖拉机。全村有轿车11辆,货车23台,电脑50台。该村还是全市有名的文明村,村容整洁,村风淳朴,没有打架斗殴、赌博和违法犯罪现象。

     一分创业,一分收获。同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省农委授予“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同权村生产的大笤帚被省科协命名为“特色农业产品”;同权村大笤帚协会被国家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

 

 

西甜瓜种出甜蜜生活

——大安市联合乡红权村

“四自”小组“两学一创”纪实

大安市关工委

 

大安市联合乡红权村“四自”学习小组成立于2004年,组长程学臣,中共党员,农艺师。小组成员12人。八年来,他们通过学习理论、学习科技、发展棚膜经济拔了穷根,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之路致了富。

程学臣带领本组青年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努力克服“靠天吃饭”等悲观保守思想,树立创业致富的理想信念。学员们都说,有党的富农政策,有改革开放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果我们再不解放思想,再不敢闯不敢试,再不想创业致富,就真的无望了。于是,他们不断吸收更多青年农民加入到“四自”小组中来,加入到大棚西甜瓜产业中来,使小组成员基本掌握了大棚西甜瓜保护地栽培技术。

在红权村,程学臣是第一个扣大棚的。2005年,他扣了两栋大棚种西甜瓜。由于不懂技术,一年下来,闹个白忙活。2006年又试种一年,还是两手空空。但他是不服输的人,心里憋着一股劲,非创业致富不可。可家人不同意,说他“瞎折腾”,“不到黄河不死心。”他就向家人讲不创业就永远没有出路的道理,说服了家人。他就利用冬闲时间,两次自费到哈尔滨南岗大棚园区学习大棚西瓜、香瓜栽培技术,了解市场信息,引进新品种。

2007年,程学臣建了4栋大棚,带动两名青年农民各建2栋,全部栽培西瓜和香瓜。这一年效益很可观,每栋大棚半亩地,纯收入7000元,8栋大棚总收入近6万元,效益是种玉米的十几倍。这一下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程学臣也被聘为联合乡西甜瓜协会会长。

几年来,程学臣带领组员多次去北京、河北石家庄、山东寿光、辽宁锦州、黑龙江哈尔滨等10多个城市学习考察。长春的农博会、哈尔滨的良种展销会,程学臣小组是每会必去。

2008年,在省市乡三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组共建大棚28栋,其中程学臣一人就建了8栋。他们开始采用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法,暖棚育苗,科学配制苗床土,用消过毒的农家肥作底肥。试种两个品种,一个是厚皮瓜种,宜于长途贩运;另一个是薄皮品种,适宜就近销售。由于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获得了大丰收,每栋大棚收入7000多元,总收入达20万元。程学臣也被有关部门评为农艺师。

2009年,在省市乡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四自”小组成员投资65万元,新建大棚20栋,大棚总数达到48栋。其中程学臣自己有28栋。总产值9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人均增收上千元,6个大棚户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经过五年多的拼搏、创业,组长程学臣家的生活更是天翻地覆的变了,现有大棚固定资产60多万元,砖瓦房两间,一辆四轮车,一台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和他一起扣大棚的另5户瓜农,生活也“鸟枪换炮”了,家家都有四轮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脑、大瓦房。

2010年,全小组新建大棚100栋,加上原建的,已达142栋,种瓜青年农民增至12户。其中程学臣一人拥有大棚42栋,年收入40多万元。

程学臣是大棚园区的负责人、技术骨干、西甜瓜经纪人。种、管、销等一系列环节,他都全程跟踪服务。他家的电话、手机“全天候”开机。按他的话说,哪个大棚出现问题,找他帮忙,他都是“点香就到”。

今年,程学臣引进香瓜嫁接技术,大棚香瓜早上市15天,收入40万元,又种了5公顷大地扣棚晚西瓜,预计收入35万元,全年总收入可达75万元。

头雁高飞众雁随。近年来,“四自”小组其他成员家庭年纯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其中,小组成员青年农民张义、吕喜东各有大棚16栋,年收入15万元。郝庆仁有大棚26栋,年收入20万元。吕喜东买了家庭轿车,张义还在市区买了楼房。在程学臣“四自”小组的带动下,2011年红权村有30多名青年农民种植了大垄扣膜西瓜,年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他们高兴地说:西甜瓜种出甜蜜生活。程学臣“四自”小组创业致富的事迹,《吉林日报》、《白城日报》进行了专门采访报道。

 

 

当好“两学一创”排头兵

——大安市大赉乡长白村

“四自”学习小组成员聂全创业致富纪实

大安市关工委

 

聂全,今年39岁,是大赉乡长白村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的成员。多年来,他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带头创业致富,成为青年农民“两学一创”的排头兵。

    1991年,聂全初中尚未毕业,就因父亲患病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干农活。他所在的大赉乡是市郊乡,人均耕地只有1.3亩,靠传统种植、粗放经营、低效农业,长期受贫穷困扰。他决心做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靠创新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2001年他加入“四自”小组,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不断增强创业致富本领。他搞种植业,本着干啥学啥,就从城郊的地域特点出发,着重钻研蔬菜种植技术。除从书本上学习外,还先后去省农博会和哈尔滨种子交易会参观学习,到本市农业示范场学习,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研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农科知识讲座。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的农业科技节目,他坚持每期必看,从蔬菜选种、育苗、移栽、管理、收获到市场信息,全面学习,而且学了就干。2002年他开始改变原来的种菜方法和只种大宗粗菜的经营模式,在一亩多地上建起了八个小拱棚,发展细菜生产。春种香菜和菠菜,夏种黄瓜,秋季再种一茬菠菜,一年种三到四茬,其余露天生产的五亩地,也改种细菜和果菜。当年就收到了显著效果,纯收入达15,000多元。其中小拱棚收入竟达5000余元,是露天生产的2.5倍。2003年,又建起了一栋500多平方米的大棚,年收入又比上年增加一倍,达3万多元。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更新种籽和跟踪市场信息,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吉大四号黄瓜、长茄九号茄子、干椒王辣椒等。这些新品种的特点是: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早,价格贵。他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化肥,坚持以农家肥为主;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不用或少用农药。因此,既保证了蔬菜品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2009年净收入近6万元,是2002年前年收入的十二倍。

2011年,聂全又新建大棚2栋,使大棚增加到3栋,共1500平方米;还扣了总面积600平方米的6个蔬菜拱棚;同时种了半公顷大田蔬菜,种菜年纯收入11.5万元。农闲时则干起钣金、电焊活,年收入1.5万元。2011年,聂全纯收入达13万元。

聂全富了不忘乡亲。青年农民雷富前些年由于土地既少、又种效益相对不太高的玉米,收入低,生活难。聂全就和雷富算了种粮和种菜收入的对比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大开窍”。2011年,雷富开始种蔬菜。聂全给予技术指导,当年收入高达5万多元,是种玉米收入的5倍多,做到一年脱贫致富。聂全帮助村民仲丛福引进85F-12黄瓜、干椒王辣椒等蔬菜新品种,使仲丛福种的菜不仅产量高,而且上市早,价格好,收入成倍增长。多年来,聂全共帮扶30多名青年农民和村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他本人也于2008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

 

 

 

为青年农民“两学一创”共同致富领航

——记大安市安广镇永富村党支部书记、

“四自”小组组长刘勇

大安市关工委

 

    35岁的青年农民刘勇,现任安广镇永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邓小平理论 “四自”学习小组组长。几年来,他组织青年农民积极开展“两学一创”活动,带领青年农民和广大村民共同致富。2009年被大安团市委授予“十佳杰出青年农民”称号;2010年被团省委授予“十佳青年农民”称号;2010年被大安团市委授予首届“青年创业先锋”称号;20112月被大安市农业局授予 “特色产业发展先进个人”称号;20113月被团中央授予“青年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

上一篇:周海辉创业纪实—镇赉县

下一篇: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