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通榆县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1970-01-01

用向阳精神建设“四自”小组

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

通榆县瞻榆镇向阳村“四自”学习小组

 

我们向阳村始建于1960年,全部村民都是从山东移民过来的。当时,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我们硬是靠双手和肩膀在一片荒甸子上开荒种地,用榔头夯起了一排排住房,开拓出了崭新家园,也凝炼出“向阳”精神。“四自”小组于1998年春成立时,村党支部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向阳村富裕了,但艰苦创业的向阳精神不能丢。小组成员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坚持、继承和弘扬向阳人的光荣传统。”十五年来,“四自”小组始终坚持学理论、学科技、搞创业,在带头致富、结对帮富、推动全村共同富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把带头致富作为对每个学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四自”小组坚持把学习作为重要手段,把提高素质作为实现富裕的先决条件。十多年来,学员都深深体会到,谁善于学习,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能掌握发展生产、实现富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始终把学理论树立共同理想,学科技提高致富能力作为学习目标,使学员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学员王建生在学习小组交流会上说:“当今中国农民,是世界上得实惠最多的农民,也是最受尊重、最有尊严的农民,只要我们坚定地跟党走,发扬老一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就能实现致富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他通过学习,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致富门路。以5000元底垫做生意,经过十余年打拼,不断积累,总资产已达80多万元。现在,他经商每年营业额都在60万元以上,加上农业收入,平均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我们“四自”小组成员都像王建生一样,走上了富裕路,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二、把帮助他人快富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追求

邓小平同志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是目的,而是让先富起来的人做出榜样,带领其他村民共同富裕。学员单宝文,是全村最早通过学习致富的人。他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富了不忘乡亲,主动帮助贫困户张国春熟悉农机技术,共同探讨农机具改革,开拓生产经营门路,使张国春每年纯收入都在六万元以上,一跃成为富裕户。学习小组组长张孝贤通过网上查询得知,广西云南大旱,甘蔗减产,北方甜菜价格上涨,就同帮扶对象村民王东华到内蒙一家糖厂签订了甜菜订单生产合同,并为他担保从种子公司赊回种子和化肥等5000余元的生产资料,种七晌地甜菜收入10万余元,使王东华当年跨入了全村一等富裕户行列。这些年来,我们“四自”小组成员帮扶致富的村民已多达三十多户。

三、把带动大家共富作为小组建设的重要目标

大家认为,学习小组成员带头富了,帮扶对象也跟上了,这还不够,要使全村更快的共同富起来,才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我们经过讨论认识到,只有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向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化,组织起来,发挥集体智慧,形成更大的力量,才能走上快富、大富、共同富的道路。为此,我们成立了以学习小组成员为主的“三组”、“一社”,用团队的力量推动全村共同创业,共同致富。“三组”就是葵花种植、绿豆玉米种植和养殖业三个研究小组,组长都是“四自”小组成员,每家都有电脑,共同组建“QQ”群,做到信息共享。“一社”就是“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是“四自”小组成员王建福。合作社以本社社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农作物、药材、果木、花卉的种植、加工、销售、运输、贮藏服务,解决农民产、供、销等环节上的困难。这样,做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推动了全村共同致富的步伐。“三组”、“一社”总收入达到175万元,占全村的28%。并带动全村人均收入提高12%

经过十五年来的学创,学员觉悟不断提高,在19名学员中,除了原有6名党员外,已有2人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有2人被列为积极分子,还有4人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村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有存款、住房砖瓦化、生产机械化、信息网络化、交通机动车化,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

 

从学习中汲取力量  加快创业致富步伐

通榆县向海林场“四自”学习小组学员吴海洋

 

我叫吴海洋,19998月,从大安二中高中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通榆县向海林场。2008年向海林场关工委组织场内青年成立“四自”学习小组时我带头加入,并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我认真学习理论,增强创业动力;刻苦钻研技术,提高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创业,加快致富步伐,三年迈出三大步。到2011年底,存栏蛋鸡达到11000只,年收入20万元,是参加小组前的4倍。

一、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增强创业致富动力

我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一深刻道理。在学习小组里,我与其他学员一起不断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畅谈改革开放以来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次,“四自”学习小组组织学员学习“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论述,我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其根本经验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而要坚持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有强烈的创业动力,才能敢想敢干,才有希望过上更好的日子。于是,我决心扩大创业规模,在场党委和关工委的支持下新建了一栋400平方米的砖瓦鸡舍,购进了饲料加工机器,鸡的存栏量也由原来的2500只增加到4000只,鸡场每天产蛋量达到400斤,按当时价格计算每天收入1000多元,当年收入6万多元。

二、认真学习蛋鸡养殖技术,增强创业致富能力

我参加“四自”学习小组以来,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强烈。我把钻研蛋鸡养殖技术作为创业的大事,认真学习和钻研这方面的科技知识。谁有养鸡书籍,我就借阅;借不到的,就到书店买;书上找不到的,就上网去查。我把自己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学习蛋鸡养殖知识上来。

我首先把防疫作为养好鸡、保效益的“第一关口”,充分发挥妻子有防病技术的优势,坚持定期给鸡注射疫苗。自从我饲养蛋鸡以来,从未发生疫情。

我在养鸡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鸡的成活率是保证效益的基础,而产蛋率则是提高效益的关键。科学的饲料配方对于提高蛋鸡产蛋率极为重要。我总是把自己从书上、网上学到的不同鸡龄的饲料配方拿到市场比对,选择最适合的饲料购买;市场上买不到的,就买回原料自己按配方要求加工。近几年来,我的蛋鸡产蛋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由于我熟练地掌握了养鸡技术,思想进一步解放,胆子越来越壮。2009年,再次扩大养殖规模,鸡舍面积达到600平方米,蛋鸡存栏达到6000多只,每天产蛋600多斤,年纯收入达到10万多元。

三、认真学习市场知识,增强创业致富后劲

我参加“四自”学习小组后,不仅学理论、学技术,还非常注重学习市场知识。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只有让鸡蛋进入市场,销售出去,才能完成产品向商品的转换,才能产生效益。

因此,我每次扩大规模,都事先搞市场调查,通过客户拓展市场。我走出本乡,进入通榆批发市场,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为发展拓宽了渠道。稳定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进一步增强了我创业发展的信心。2010年,我第三次扩大养鸡规模,鸡舍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存栏蛋鸡发展到近万只,年纯收入达到15万多元,家里购置了一辆面包车,一台饲料粉碎机,固定资产达到20多万元,发展更有后劲了。

我加入“四自”学习小组,参加“两学一创”活动,三年上了三个大台阶。我富了,不能忘记众乡亲给我支持和鼓励。贫困户张春也想养鸡,希望我帮助。我二话没说,不但帮他购进200只鸡雏,还指导他建鸡舍、购鸡笼、搞防疫;没钱买鸡饲料,我帮他赊回,等把鸡卖出再还钱。在我的帮助下,张春的日子逐渐好起来。我富了更不能忘了感恩社会,自2008年参加“四自”学习小组以来,我累计为林场低保户赠送鸡蛋近千斤,受到了场领导和广大职工的交口称赞。

 

学创十五载  致富两重天

——记通榆县苏公坨村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

通榆县关工委

 

苏公坨乡苏公坨村青年农民邓小平理论“四自”学习小组建立于1997年,迄今已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始终坚持自找对象、自定时间、自选内容、自择方法的“四自”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学创结合的方法,使学习小组队伍不断壮大,学创效果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展。学员们普遍反映,这十五年来坚持开展学创活动,致富奔小康,家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同过去比简直就是两重天。

    苏公坨村位于通榆县东南,自然条件差,土地瘠薄,除了沙包就是碱片,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多年来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所改善,但限于自然条件,发展步子不大。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像一股春风吹到了苏公坨村。一些爱好学习、不甘落后的青年农民在复员军人、共产党员刘福成的带领下,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自觉地成立了“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并逐渐确立了“自找对象、自定时间、自选内容、自择方法”的学习模式,从而打响了“学理论、学科技、搞创业”的致富奔小康攻坚战。

十五年来,“四自”学习小组始终把学理论放在第一位。针对各个时期出现的不同倾向,有针对性地选学理论观点,不断矫正学员们的思想和创业致富的方向。小组成立初期,一些人思想守旧,怕变,不敢富,通过学习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等论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吃了致富的“定心丸”。九十年代以来,少数学员只想个人富,集体观念、党的观念淡薄,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学员的政治觉悟,坚定了跟党走、带领广大青年和村民共同富裕的信念,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党的“十七大”后,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只顾眼前发展,不顾长远打算”的短期行为,甚至为了眼前发展而不惜破坏环境和土地等做法,着重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义”,但发展必须讲科学,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学员们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创业规划,大多数学员走上了农牧并举、农副结合、农商兼营的创业之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发表后,及时地组织了学习,对《决定》提出的“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深受鼓舞,吃了创业致富的“长效定心丸”。不少学员讲:“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惠农。咱农民啥事儿最闹心,党中央马上就有政策,处处替咱农民着想。听党中央话,跟党走,没错!”

十五年来,“四自”学习小组始终把学习实用科技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加创业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本领。当大家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始往发家致富上劲的时候,一些学员出现了想富不会富、创业没门路的问题。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观点,使大家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搞种植的,努力钻研现代农业科技;搞养殖的,认真学习畜禽科学饲养和病害防治;经商办企业的,经常研究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知识。不少学员还自费外出考察,参加长春农博会,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到了先进经验,了解了市场信息,看到了先进科技成果,增强了学用现代科技的兴趣与信心,让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成果,并经常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学用科技的心得体会。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和农村生活的特殊性,决定了“四自”学习小组在学习方法上必须坚持灵活、方便的原则。十五年来,始终坚持农闲时多集中学习,农忙时以自学为主;冬天天短夜长,学习就在晚上;夏天天长夜短,学习就在白天。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做到了科学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两不误、相促进,从而保证了“两学一创”活动得以坚持到今天。

十五年的自觉坚守,十五年的不懈耕耘,让“四自”学习小组成员获得了物质、精神双丰收。一是,学员自身素质提升了,已有6人加入了党组织,4人被提拔为村社干部,2人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和“致富女状元”;二是,学员创业本领增强了,有的成为种植、养殖能手,有的成为经商务工专业户,他们成为全村创业致富的“领头雁”;三是,学员家庭生活明显富裕了,到2011年底,人均收入比建立小组前增长了10倍,而且普遍高于其他农民,是当地农民的3倍。其中最早入组学习的13名学员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同时,在“四自”小组学员的影响下,村风更加文明,村民更加和谐,全村出现了无犯罪、无超生、无失学、无迷信、无赌博的“五无”安定祥和景象。学员们形象地说:理论和科技好比是两个飞转的轮子,驱动着创业的列车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快速行驶!

 

 

以病弱之躯带领青年农民创业

——记什花道乡曙光村“四自”学习小组组长陈宝磊

通榆县关工委

 

通榆县什花道乡曙光村青年农民邓小平理论“四自”学习小组成立于20092月。四年来,小组成员由当初的4人发展到12人。他们全都参加獭兔养殖创业项目,成为全村科技致富的榜样和新农村建设的骨干。29岁的学习小组组长陈宝磊则是率领全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他用自己的实践,为全县养殖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克服困难,带头创业

陈宝磊生活在自然条件差,土地瘠薄,全县有名的“落套村”。改革开放后虽然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也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离小康生活还差很远。

陈宝磊又是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患类风湿十余年,无法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母亲患腰椎结核,手术后曾一度卧床不起,无力料理家务。陈宝磊不得不从白城职业中专辍学回家,挑起了全家的生产、生活重担。命运多舛,就在他为改变生活现状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自身又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身心受到沉重打击。看着病重的父母在地里干活儿,他的心在流泪……。

在重重困难面前,陈宝磊没有丧失生活信心。他想:“生我养我的亲人,我都不能照顾,不能让他们幸福,我还能干什么?”他不甘心,他要创业,要凭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他曾养过狗,也曾养过鸽子,还卖过服装。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养獭兔上。他从网上获得信息:獭兔的皮毛珍贵,市场行情很好;獭兔肉营养价值丰富,是餐桌上的美食。为了养好獭兔,他刻苦钻研技术,书中查询,网上咨询,还亲自到白城、大安等地的养兔大户实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獭兔养殖项目终于成功了,每年纯收入都达到十七八万元,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他还摸索了一套适于本地饲养獭兔的成功经验,于20048月在吉林农大召开的“吉林省首届兔业发展论坛”上作了交流。

二、转变观念,“报团”创业

饲养獭兔成功,给了陈宝磊极大的鼓舞,增强了继续创业致富的信心。正在此时,乡党委号召各村建立“四自”学习小组,开展“两学一创”活动。在乡关工委的组织指导下,曙光村于20092月成立了“四自”学习小组,陈宝磊担任了学习组长。

小组成立后,他们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还聘请县关工委领导做了专题辅导,对《决定》中关于家庭经营要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的政策导向,有了更深的理解。陈宝磊深刻认识到,只有走合作之路,大家抱成团联合起来创业,才能真正成为强者,才能赢得市场,抵御市场风险。于是,他开始带头大规模饲养獭兔,并且带领其他几名学员也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同时积极发展“四自”小组学员,扩大饲养獭兔专业户,并于20113月由个人出资30万元建立了“爱兔之家”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了册,取得了《营业执照》。

在陈宝磊的组织带领下,以“四自”小组学员为核心的獭兔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很快占据了市场,并建立了稳定的购销渠道:与北京房山“东平獭兔养殖场”及四平“吉绒獭兔繁育中心”签订了长期种兔供应合同;与中国农科院“北京星准养殖服务公司”建立了“通榆市场养兔专用药品、预混饲料及器具系列总代理”关系;被吉林“康都饲料有限公司”授权委托为该公司兔料产品在通榆区域的销售代理商;与河北“鑫阳皮草有限公司”和松原皮货商建立了獭兔皮张销售的长期供货关系。

陈宝磊把讲诚信、重质量,作为“爱兔之家”獭兔专业合作社始终如一的经营理念,与各方面建立了和谐顺畅的购销关系,使獭兔饲养业健康快速发展;靠这一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养兔队伍不断扩大。目前,专业合作社已经有30多户成员。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在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又由乡政府帮助申请建立了“爱兔之家”獭兔产业协会,会员达45人,并辐射到周边的八面乡、鸿兴镇、双岗镇、苏公坨乡等地的养兔专业户。目前,会员发展獭兔三十五万只,存栏总量十五万多只,最多的一户三千五百多只。

三、无私奉献,服务创业

陈宝磊生活在不幸的家庭,却生长在了有幸的时代。他只身去北京做眼睛手术,得到了素不相识的医护人员和同室病友的精心治疗、护理与热心照顾;他顶着重重困难养兔创业,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他母亲说:“宝磊呀,你净遇到好人了,咱们可不能忘了哇!”

陈宝磊牢记母亲的话,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学习小组和专业合作社作为自己回报社会的平台,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创业活动。他说,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儿,真正要把产业做大做强,不做出点儿牺牲、没有点儿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物资上热情帮助。陈宝磊对所有加入“四自”学习小组或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的养兔农民,在创业初期都事先提供种兔、饲料、兔笼等物资,待出栏后按成本收回款项。几年来,先后为养殖户赊出种兔近500只,饲料80多吨,兔笼80组(600多个)。“四自”小组学员孙立飞与爱人在城里做生意,赔了一万多元,哭着回到家,看到陈宝磊养兔成功,也想养兔,却苦于没钱。陈宝磊二话没说,赊给他40只种兔、10组兔笼及饲料,价值4000多元。孙家刚开始养兔就死了七、八只,陈宝磊无偿给他如数补上。仅用四个月,孙立飞就打了“翻身仗”,还清了债务。第二年他扩大了规模,现存栏种兔100多只,商品兔1500多只,年收入8万多元。

技术上耐心传授。他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几年来摸索出了从种兔选购到饲料配比、从病害防治到卫生管理等一整套獭兔饲养实用技术,凭借对獭兔的触摸手感就能推断兔皮的等级。他把这些经验和技术,无偿地向所有养兔业户传授。几年来,他采取“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入户解决、临时问题电话答复”等办法,帮助解决饲养中的技术难题。年仅23岁的李彬,是养兔比较早的“四自”小组学员。一次突然出现兔大批死亡,干治不好,小两口急得团团转。陈宝磊听说后,用电话详细询问了情况,断定为兔瘟,急忙带上90余元的疫苗和血清,自费打车前去,一边帮助注射,一边讲解注射部位及剂量等技术细节,很快扼制了疫情蔓延,李彬很受感动,学到了技术,增强了信心,现已成为獭兔养殖骨干。

资金上经常垫付。随着獭兔饲养业的发展,激发了“四自”小组学员和专业合作社社员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的积极性。但资金困难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陈宝磊总是积极帮助筹措。一时筹措不足的,他都经常用自家钱、物垫付。几年来,他为养兔户累计垫付资金90多万元。

目前,曙光村“四自”学习小组学员通过饲养獭兔,都实现了创业致富。到2011年底,学员户均收入8.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3万元,分别比加入小组前提高220%214%;户均收入比没有参加学习的青年高87%;与全村户均、人均收入相比,则分别高出7.7倍和11倍。陈宝磊以自己的病弱之躯,带领青年农民致富的事迹受到村民的赞扬,得到乡、村领导的肯定。

 

 

以家庭为阵地,以志向为纽带

围绕建设新农村,自觉参加学创活动

通榆县双岗镇吕家围子屯“四自”学习小组

 

我们通榆县双岗镇绿海村吕家围子屯,2007年成立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学员7人。五年来,我们以家庭为学习阵地,以共同的志向为纽带,自觉学理论、学科技,积极开展创业致富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去年学员户均纯收入达11.1万元,比全屯户均收入高出65.7%

一、以共同志向为纽带,自动组建学习小组

我屯青年农民战红喜、吕福欣夫妇多年来喜欢看书学习,凭着对党的惠农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掌握,在自家的土地上开展创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吸引不少喜欢看书学习、羡慕勤劳致富、追求向善的青年农民经常到他们家串门,打探增收致富的“秘诀”。战红喜和吕福欣夫妇对这些青年非常热情,总是诚恳地对他们说:在农村要想富,没“秘诀”,就是靠肯学习、能吃苦。

2007年秋,我们屯在乡里的帮助下组建了“四自”学习小组,并一致推举开朗好客、有人气、有能力的战红喜的爱人吕福欣担任组长,推举谦虚好学、勤劳能干的战红喜为辅导员。从而,使学习形式变成了既自由灵活又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集体学习,大家的学习热情更高了。

二、以组长家庭为阵地 ,自觉参加学习活动

我们“四自”学习小组的学员爱好相同,兴趣一致,在一起学习不拘束,有共同语言,讨论问题很活跃。同时由于场所就在组长家,不用购置桌椅等设施,不存在冬季取暖困难的问题,也没什么费用。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了跟着国家大事及时学,挑选理论观点重点学,联系实际认真学的办法,需要什么就重点学习什么。大家认为这种办法既能学得懂,又能用得上,很有兴趣。因此,集中起来很方便,每到学习时,打个电话,都能放下手头的事积极到场参加学习,小组活动坚持的很好。

三、以建设家乡为目标,自愿居家致富

从党和国家不断增加惠农政策、连续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我们领会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鼓励农民种田、在种田中实现致富的政策导向。因此,在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的情况下,我们抱着在家创业、建设新农村的信念,耕耘在家乡的土地上。

学习小组最年轻的学员吕学锋,二十二岁,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也曾有过外出打工的念头。参加小组学习后,他感到在农村也大有奔头,种田也大有前途,安心在家务农。他种13垧玉米收入十万余元。学员郭志远改革栽培方式,提高了耕地利用率,种植12垧西瓜并套种美葵,总收入达到14万元,比2008年增收27.3%

目前“四自”学习小组学员通过学习,不仅自身素质明显提高,致富本领大大增强,家庭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在政治上越来越要求进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替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因此,相信党,拥护党,跟党走,并要求入党。现在学习组长吕福欣已被批准为预备党员。

 

创新发展“四自”小组

深入开展“两学一创”活动

通榆县开通镇和平村“四自”小组

 

我们通榆县开通镇和平村“四自”学习小组建于2004年。2007年青年农民李殷辉大学毕业回村后,接任了“四自”学习小组组长。他从村里的香瓜协会、奶牛协会、育肥羊协会及建筑队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