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辉创业纪实—镇赉县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1970-01-01

“四自”学习小组组长周海辉创业纪实

镇赉县大屯镇关工委

 

周海辉今年34岁,是大屯镇大屯村的青年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四自”小组组长。他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高中,而是在家务农。自打1999年大屯村成立“四自”小组并选他为组长后,他象变了个人,小组活动他带头,创业致富他争先,带领“四自”小组成员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尽职尽责抓好“四自”小组“两学”活动

周海辉不仅是个争强好胜的人,而且是个有心劲、善钻研、好学习,愿意广交朋友的青年。在“四自”小组成立时,他主动的把自己好哥们找在一块,同他们宣传加入“四自”小组学习的好处,由于他的威信高,号召能力强,很快地把“四自”学习小组成立起来。

学就学出个样子来,这是他的表白也是他的决心。缺少学习资料他四处收集或者购买。没有学习场所,先是在他家,后来人多了,搬到了村会议室。学习没约束,他主动起草学习计划,订立学习制度。为了使大家学出兴趣,学出劲头来,学理论,紧密联系青年的思想实际,学科技和农村实用技术挂在一起,使大家学习不是空对空,摆花架。他还特地购置了电脑,查找学习资料,收集市场需求和发展农村经济信息,及时和小组成员沟通,有大的举动他主动向村党支部汇报。这些年来他带领小组青年们坚持农闲时间多学点,农忙时间不学或少学点。由于这个小组坚持多年学习活动不断线,学习形式灵活不死板,搞发家致富奔小康不动摇,大家的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深深打牢在小组成员的脑海中,更加坚定了走发家致富道路的信心。

二、尽心尽力当好创业路上领头雁

周海辉深切感到通过“四自”小组的活动,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政治素质和创业能力。既然当上小组长不仅要积极组织大家活动,更要在创业上起到带头作用。

他的观念转变的快,致富意识强,还是通过“四自”小组学习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学习而产生的。面对家庭贫困的现状,针对思想保守、致富无力的现实,激发起他解放思想,转变陈旧观念,立志依靠党的政策,依靠刻苦勤劳,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决心。

自古以来大屯村以旱田为主,靠种植玉米、高粱维持农业生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镇党委提出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这在周海辉小组成员中反响很大,有的迟疑,有的徘徊,旧的传统观念束缚着一些小青年的头脑。这时周海辉头脑很清楚,他想,耕种结构的变化是党委领导我们走发家致富道路的重要举措,不能有半点含乎。于是他认准了这条路带头行动起来。他带领小组成员回顾过去想富没门路的苦恼,启发大家光靠种玉米、高粱再干也不会发家的道理,又组织大家学习党在农村发布的一号文件,使大家消除陈旧的耕做方法,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以旱改水为突破口,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

他积极响应号召,先从自己做起,大胆尝试旱改水的种植结构调整,当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公顷地年收入10万多元,他的经济收入打动了小组成员的心。他们说,海辉做出了样子,是我们走小康之路的好带头人。

旱改水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他主动带领部分小组成员向村党支部、村委会汇报,提出“四自”小组的想法。得到村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即决定村里出资6万元,上了一条高压线路,解决了水田用电问题。仅两年在周海辉“四自”小组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改造水田150公顷,农民增加收入70多万元。

三、尽善尽美,扩大“四自”小组影响,走共同致富道路

大屯镇一提起周海辉“四自”小组,村民交口称赞。“四自”小组也由9人发展到了17人。到2011年,自筹资金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水稻收割机、插秧机23台,节约生产成本12万元。周海辉的经济收入更让村民刮目相看,称他为效益农业的开发能手,青年农民的好榜样,小康路上的领头雁。去年,种水稻8公顷,加之农机作业,年收入29万多元,一家三口人均近10万元。如今住上了楼房,坐上了轿车,用上了电脑。据不完全统计“四自”小组成员人均纯收入3万元,是普通村民人均收入的3倍。

这个小组成员在水稻收入上逐年增加,其它经济收入也很可观。由周海辉出点子拿主意、提供信息,对那些地少的人家鼓励他们搞多种经营。小组成员潘吉兆办起了养貂场、姜久新办起了养兔场、田磊办起了养鸡场,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小组成员的收入年年有提高,户户有增长,到目前看比小组成立时增长了3倍多。在“四自”小组成员的影响下,村屯风气有了新变化,上酒馆、去网吧、搞赌博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要求加入“四自”小组的青年人越来越多,游手好闲的青年人越来越少,种水稻搞多种经营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学雷锋做好事的模范行动随时可见。村民们说,现在的小青年就是有出息,干部们说把班交到他们手上放心,小组成员说我们和海辉拧成一股绳,继续奔跑在小康路上。

 

 

“两学一创”结硕果 “穷三家子”变富村

镇赉县黑鱼泡镇关工委

 

镇赉县黑鱼泡镇三家子村,地处县城东南8公里,有5个自然屯,总人口1400人,其中青年农民132人。

原先,三家子村就是远近出名的“穷三家子,土地瘠薄,沙包、碱片,十年九旱。“大帮轰”那咱社员苦巴苦业,从早到晚忙活一天,也挣不上块八角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富民政策走进了千家万户,社员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由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加之农民思想守旧,生产单一,多数村民仍然过着饿不着、撑不着的生活,穷三家子依然“穷”。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城乡大地,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思想解放,求上进,图发展,人心思富。1998年,村上成立了第一个青年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四自”小组。几个要好的青年,以谭国柱为首,常在一起学习点文件材料,交流点种植技术,沟通点市场信息。没有正规的组织领导,也没有规章制度。小组学习三起三落,时断时续。

村党支部发现后,认为“四自”小组这是个新生事物,改变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吗?“四自”小组应该是培养造就这批人才的有效载体。因此,村党支部书记祁凤全主动提出联系两名学习小组成员,并要求支部委员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每人联系1-2名小组成员。小组活动非常活跃,很多青年纷纷要求加入“四自”小组学习,积极参与“两学一创”活动,三家子村的经济收入照原先有了很大提高。

2008年,三家子村5个自然屯成立了5个“四自”学习小组。有112人参加学习。占全村青年总数的90%以上。每个小组都设有小组长、辅导员和小组秘书,有1-2名党员,还有一名“五老”人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规划。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阅读、辅导、讨论相结合。坚持“三求”:

一是求真。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青年在开展如何摘掉“穷三家子”的“穷”帽子大讨论时,大家反复学习了邓小平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青年们觉得很有道理。一致感到,穷三家子的“穷”是因为我们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形势,是我们“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懒惰行为造成的。要想旧貌变新颜,必须努力奋斗,勤劳致富,开拓进取。

二是求实。学习内容求实,不千篇一律,不做硬性规定。缺啥学啥,少啥补啥,急啥先学啥。比如,近几年国家针对“三农”出台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四自”小组就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家联系实际开展大讨论,青年们觉得这个问题切中实际,正中下怀,都积极参与讨论,兴趣很高。再比如,组织青年学科技用科技,有针对性地组织“四自”小组成员到田间地头,到养殖大户去学,现场讲解,实地参观,互学互帮,就很得人心。有时请县镇科技人员到村上讲大课,不仅各小组成员参加,其他农民都来听讲,屋内屋外都挤满了人。

三是求用。就是学以致用。为了提高青年农民思想觉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四自”小组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今昔对比”活动,青年们忆往昔,看今朝,感触很深。他们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现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有医保,年老还有养老费,这些都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青年们表示要挺起腰板,打起精神,艰苦奋斗,彻底摘掉“穷”帽子,建设文明和谐的富三家子。

省、市、县关工委对三家子村青年学习特别关怀,为他们送去了电脑、电视、空调、书桌、书柜、图书等多样用品,激发和鼓励了青年农民的学习劲头,为发展生产沟通信息搭建了平台。

学习的目的为了应用。“四自”小组把学到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经营技术用到实践中、创业中,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受益良多。小组成员孙亚波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在自家园田中用双层塑料薄膜搞栽种试验,种香瓜,种白菜,二茬作物,仅一亩地收入超6千元。去年,青年农民张海涛、赵喜波、胡军搞多种经营,每公顷收入都超过5万元,他们家庭人均收入都超过2万元。今年农村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有些农民不敢用、不认可。第三学习小组组长吕宝玉和同组成员张树福、张得喜等5人相信科学,带头尝试,对比之下,膜下滴灌比传统种植每公顷增加了2万多株,比普通玉米高出40多厘米,而且色正苗壮,长势喜人。

通过小组学习,青年们眼界放宽了,克服单一经营,靠天吃饭的老模式。吕宝玉贷款买车跑运输,没几年他还清了贷款,每年还多创收2万多元。潘立忠、王友等人借着近郊的优势,利用农闲用自家的四轮车为砖厂运砖,每天每人都挣200多元。

富了不忘众乡亲。小组成员、共产党员杜立军,懂得一些机械修理和砖瓦工技术,谁家有活他主动上门帮忙。谁家新房上盖,他就集中小组成员集体帮工,分文不要。“四自”小组中有个青年,初中毕业后返乡务农。他不务正业,偷鸡摸狗,小组长杨贵才是位党员,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主动和这个青年结成帮教对子,言传身带,使这名青年变成了勤劳上进的好青年。

三家子村变了,三家子村富了。是党的富民政策阳光普照的结果,也是与“四自”小组开展“两学一创”活动,带头致富分不开的。

截止目前,全村家家盖了新房,室内布置与装修无异于城市。交通工具与时俱进,家家都有摩托车,若家里来客现进城买菜都赶趟。全村共有家庭轿车12辆,面包车4辆,专业运输车6辆以及大中型农田作业机械9台。63户安装了互联网。去年人均收入由建组初期的2000元增加到18560元,而且平均每年以38%的速度不断递增。养殖专业户、种植专业户,每年都不断增多,新型产业层出不穷。近十年来,学习小组成员中有7人入党,15人入团,党支部书记祁凤全被提拔到镇党委工作,进入公务员的行列。村民们逢人就夸:“是党的政策好,是“四自”小组的“两学一创”活动把村民带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生活”。

 

 

“两学一创”,让我走上致富路

镇赉县建平乡英华村“四自”学习小组组长刘晓峰

   

我叫刘晓峰,是原镇赉县建平乡供销合作社下岗职工,现任建平乡英发畜禽养殖协会会长,英华村青年农民邓小平理论“四自”学习小组组长。几年来,通过“四自”学习小组的“两学一创”活动和艰苦拼搏,我从过去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上百万元,年收入也从几万元到现在的35万元。我带动30多户“四自”小组成员和部分青年农民仅养鹅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两万元。

一、干事业就必须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1993年我们夫妻双双下岗,这让生活本来不宽裕的四口之家很难维持。上有多年卧床不起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下有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儿。母亲看病需要钱,女儿上学需要钱,日常生活开销需要钱,怎么办?我还年轻,我要重新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通过求亲靠友借了点钱,做小买卖、打零工攒钱,可是折腾来折腾去,心没少操力没少费,仍然没有摆脱困境。

穷则思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007年通过认真考察白鹅市场,觉得养大白鹅前景可观,时间短,见效快。于是我毅然从外地以每只4.5元的价格引进六百只鹅雏。由于当时不懂技术,更不了解白鹅的生活习性、疾病防疫等,不久就死了一百多只。看到死去的鹅雏,想到血汗钱打了水漂,我嘴上起了大泡。家人也不停地埋怨我,面对各种压力,我该怎么办?当时我想,这要是有一帮人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出谋划策该多好。没办法,我自己看书,学习养殖技术,请教专家,与一些有经验的养鹅户交流,渐渐地摸索出了一套养鹅经验,剩下的四百多小鹅一天天长大,以后一个也没有“掉队”。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饲养,一个个大白鹅膘肥体壮,毛亮羽丰,外地商客见了个个称赞,争先收购,最后以每斤6.5元的价格卖给了辽宁一位客商,收入一万七千多元,使我初步尝到了甜头,但今后如何发展我心里没底。

二、“两学一创”活动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正当我徘徊不定的时候,1999年我们英华村成立了青年农民邓小平理论“四自”学习小组。大家看我联系群众,勤奋好学,推我任组长。在乡关工委的指导下,我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理论、学科技、学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寻求致富信息,学员们都很有兴趣。过去许多青年人农闲时到一起不是打扑克、打麻将,就是喝酒、娱乐上歌厅,白白浪费时光。“四自”小组成立以后,我们青年人到一起谈的是谁种地收入多,用什么品种,谁家搞养殖业发了家,销路如何。学理论使我懂得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科技,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如科学养殖、疾病预防,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测土施肥技术等。过去大家都认为种地只要多施肥就能多打粮,其实不然,通过测土配方技术使我懂得土壤缺什么肥就补什么肥,有时只是缺少微量元素,补齐即可,这样既少花钱又效益高。青年到一起谈的是致富门路,现在的农村青年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愁的是技术,难的是信息,盼的是服务。针对这些问题,乡、村关工委千方百计为我们青年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县关工委、县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帮助我们办理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有了资金还缺技术,乡村关工委配合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对我们“四自”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聘请农业专家,养殖专业户,致富能手传授农业、农机、种植、养殖专业知识和外出劳务技能,传递致富信息,使我们增长了知识,掌握了致富技能,打开了致富门路。同时,“五老”人员每人联系一户养鹅专业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他们帮助筹集资金,指导养鹅户学习养殖技术,树立创业信心。“四自”小组的学习和“五老”人员的大力支持坚定了养殖户的决心。为我们实施创业提供了保障。

2007年乡政府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出了小动物大经济的设想。“四自”小组开展学习讨论时使我很受启发:要想发家致富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能靠老办法小打小闹,怕这怕那,要科技致富,要大刀阔斧,要规模养殖。乡关工委、乡妇联帮我贷款5万元,开始规模养殖大鹅。我想,从外地进鹅雏成本太高不划算,如果自己孵化鹅雏效益一定很可观,说做就做。经过考察学习,我从辽宁海城引进了一套先进孵化设备,请来了技术员,种蛋也由辽宁省海城白鹅养殖基地供应。鹅雏孵出来了,一批批鹅雏不仅销往全县各地,而且还远销内蒙古、黑龙江等地。2008年仅孵化鹅雏这一项净赚3万多元,还剩下6千多只鹅雏留给自己养殖。一分辛苦一分甜,经过全家人精心饲养,留下的这六千只鹅雏除损失了三百只,剩下的5千多只大白鹅一天天长大,白鹅成队,构成了草原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鹅鸣声声,唱响了农民勤劳致富的赞歌。这年,我孵化鹅雏和养鹅除了还清5万元贷款外,纯收入共计9万多元。

三、以生产示范基地带动青年农民致富

2009年,在县关工委扶持下,我扩大了养殖规模 ,新建孵化室5间,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养殖基地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雇工7人,请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养鹅一万六千多只,成活率达到87%,收入10.02万元,再加上卖鹅雏收入4.8万元、卖种蛋2.5万元,纯收入共计12.5万元。2010年我养鹅收入超过25万元。2011年我养鹅收入达到了35万元,今年,2012年比前几年还强。这期间,我多次在“四自”学习小组会上把我养鹅的经验、可观的效益如实地向青年们宣传和介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感召了小组成员。2009年,在我的带动下,成立了“英发畜禽农民养殖合作社”,有35户青年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四自”小组成员何宏等10多户养鹅户仅养鹅收入年人均都超过了3万元。

我富了没有忘记乡亲们,不但当好示范带好头,还要亲自帮助他们。几年来,在我的帮助下,又有十几户小组成员从事养鹅事业,我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帮助困难户解决资金,使十几户养鹅大户走上了富裕之路。过去住的泥草房,现在已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数码电视、冰箱、小轿车已走入农户家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党的惠民好政策和社会各界朋友大力支持,有“四自”小组开展“两学一创”活动的有效载体,让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前景无限美好。

 

西瓜甜千里 富了百人家

镇赉县莫莫格乡关工委

 

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莫莫格村孟家油坊的青年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四自”小组组长王玉宝,是靠种西瓜发家的。他干农活是行家里手,对人实在,善学习肯钻研。近十年来,他的收入吸引村民,他学的科技传授给村民,他的勤奋热心感染着村民,他富了不忘乡亲,成为真真切切的致富带头人。

探索一条致富路

孟家油坊屯原来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都在种植玉米上较劲。党的惠农富民政策不断出台,王玉宝主动组织“四自”小组成员学习,鼓舞了大家,也激励了他想高招,配“良药”,树起了尽快改变孟家油坊面貌的决心。

孟家油坊土地瘠薄,风沙大,干旱少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摆脱贫困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是王玉宝的一块心病。他思前想后觉得,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针对本屯的沙土地的实际状况,按市场需求,尽可能的在有限的土地上多创造价值。于是他告别家人和亲朋好友去外地学习考察。期间,他下定决心把种植西瓜作为改变家境的重要挣钱道。回屯后与妻子商量先试种了2亩,结果到秋纯收入2000余元。靠勤奋、靠科技,小日子有了新变化。他学科技引进新品种;如“西瓜8号”和“全球巨生”,西瓜地也扩大到四亩。为抗旱打了水井,进行科学管理,保证了西瓜多蔓生长,长势喜人,又大又甜。最大有36斤。后来,他又引进“志明金斗”等新品种。他在探索中前进,在科学管理上创新,在勤奋中挣钱。他的4亩地西瓜年年收入不下3万元,加上种晚瓜菜和其它作物,年收入可达12万元。

引领乡亲搞创业

在王玉宝看来,自己富了只是花一朵,全屯富了过上宽裕的日子才是百花齐放。于是他在组织“四自”小组学习时,同其他成员一块学党的政策,打开了心窍,学科技增长了本领,并讲述自家种西瓜的经验引导大家共同致富。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地触动着青年农民。

算细帐。在小组开展活动时,他同大家都联系家庭经济收入的实际,种西瓜和种玉米相对比。种玉米每公顷收入万元左右,种西瓜四亩地年收入可达三万元左右。青年们说,种西瓜真是一条极好的来钱道。

扶贫困。青年农民谷宝力四口人,家境不宽裕,一年到头只够年吃年用。王玉宝心想,屯邻一住几十年,不能眼看他生活走不出困境,一定要拉他一把。于是他主动帮助解决资金,协助他选种籽,购买农膜、化肥和农药等。谷宝力打起了精神,用足了劲,种了半垧地西瓜,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生活改善了,心情愉快了,年终买了小四轮和摩托车,还供孩子上了大学。

教管理。刘海龙是“四自”小组成员,苦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种田观念。种西瓜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王玉宝去他家做思想工作,教育小刘作为小组成员不能落后,发家致富要起带头作用。又选种籽帮他,育苗时教他,田间管理亲自去指导。小刘这年4亩地收入2万多,近年来已积蓄了10几万元。

帮销售。王玉宝到县内外市场去考察,在电脑上收集信息。把市场需求,不同时期的价格,及时而准确地通知大家,使青年们心里有了数。青年们说,不愁种,不愁管,不愁销,收成一年胜过一年,为生活的美景构划了蓝图。

西瓜香甜百家富

孟家油坊是个有170户人家的屯子,有青年135人,参加“四自”小组活动有50人。王玉宝开始种西瓜2亩地,年收入2000余元,到现在已有140多户种西瓜,面积达到100公顷,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可达280多万元,成了名符其实的“西瓜屯”。前几年人均收入在5-6千元,近几年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目前家家有摩托,户户上电脑,四轮车200余台,轿车10多辆,打小井一百多户,上高中入大学有50多户人家,还有90%以上的农户翻盖成砖瓦房。村民们喜在脸上乐在心里。干部、村民、青年们纷纷感慨地说,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指出一条发家路;感谢“四自”小组使青年们学到了理论,增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还要谢谢种植西瓜带头人王玉宝引领大家走上了致富路。

 

上一篇:是做新型农民—洮北区

下一篇:唱好创业大戏—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