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后人铸丰碑 ——记洮南市洮府街道“五老”马淑云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19-05-14


情暖后人铸丰碑 
——记洮南市洮府街道五老马淑云

 

 

 


1947年出生的马淑云,曾担任过洮南市洮府街道桥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退休后她加入关工委五老队伍,把群众冷暖和祖国下一代的成长装在心里,无怨无悔地为贫困家庭孩子做好事。

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

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完成学业,就将埋下延续贫困的种子。马淑云在农村工作、生活了一辈子,深谙这个道理。

马淑云经常到村民刘文江的家,去看刘文江的孙女刘欣悦,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次去看她不是带学习用品,就是带孩子爱吃的食品。刘文江的妻子几年前得了淋巴癌,为妻子治病花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为了生活,刘文江的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孙女刘欣悦留在本地就学,成了留守儿童,平时由刘文江照顾。刘欣悦每次见到马淑云,都亲切地叫她马奶奶,高兴地把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向马奶奶说。

钱你先花着,啥时候有啥时候还。这是马淑云常说的话。2005年,村民刘文和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马淑云知道他家困难,凑不上那么多学费,便主动将5000元钱借给刘文和。马淑云告诉孩子要安心读书,家里没钱交学费就给马姨打电话,马姨给你邮。

让贫困青年看得起病

马淑云不但自己扶贫济困,还发动家人为贫困青少年奉献爱心。马淑云的儿子关利军在北京工作,他也成了桥南村病人在北京的义务导诊员。只要桥南村的居民到北京治病的,马淑云都要求儿子接待,帮助联系医院。家里生活贫困的,就让他们在儿子家里吃住,儿子儿媳全力配合。

东屯亓海军的儿子20岁时得了癔症,四处求医花掉了家里所有积蓄。看着孩子的病治不好,马淑云心里十分着急,动员亓家带孩子到北京大医院去看病。儿子关利军联系好医院后,马淑云还不放心,又主动陪同亓海军一家去了北京。亓家只是买了来回的车票,看病、吃饭的费用都是马淑云和她儿子承担的。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需终生服药。这药就北京有,马淑云每次去北京都把孩子的药带回来,亓家给她钱她也不要,她知道亓家太困难了。十年的时间里,马淑云光为亓家孩子买药的钱就花了一万多元。

周海涛家里十分困难,1999年在北京打工时得了急性胰腺炎,送到医院时,生命危在旦夕。他的父母不能及时赶到,马淑云知道后打电话联系儿子关利军,儿子火速赶到医院,费尽周折找到了在医院走廊里的周海涛。关利军帮其垫付了1.5万元的医疗费用,周海涛得到了及时救治。

让失望青年充满希望

让青少年心里充满阳光,实现人生价值,是马淑云的最大希望。本村青年徐开强,学习刻苦努力。高考结束时,满心欢喜地准备踏入大学校门,却因一场意外车祸,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家里一躺就是几年。后来,身体恢复了,但情绪一直消沉,整天看着录取通知书发呆。马淑云看着他的精神状态,心里很着急。为了让徐开强早日走出阴霾,马淑云向村三委提出了建议,让他去村上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徐开强如愿地来到村上工作,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马淑云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马淑云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徐开强很受感动,他深受感染。在村上工作一年多来,徐开强变得阳光、乐观、自信,为乡村振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让百姓高兴她就高兴

说起马淑云,桥南村干部群众总有讲不完的事。马淑云就见不得谁有难处。这些年,马淑云在贫困户身上垫了多少钱、搭了多少钱,一直都是一本糊涂账,别人说不清,她自己也说不清。往别人身上舍得花钱,在自己身上花钱就精打细算,每天吃饭就是苞米碴子、大煎饼,吃鱼、肉的时候都很少。平时儿子给她拿来的好东西,她都送给残疾人和村里的贫困孩子。马淑云总说,孩子就是未来和希望,我岁数大了,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没关系,他们正在长身体,增智力的时候,营养得加强。村党支部书记贾汉有提起马淑云,有一大堆想说的话。

马淑云家也不宽裕,前些年她每年的工资6000多元,6亩地租出去不到3000元,老伴儿退休金每月1900多元。老伴儿的工资存折在她手里放了10年,现在存折里一分钱也没有,大部分钱都让马淑云救济困难家庭和贫困孩子了。

十几年来,马淑云解了百姓多少燃眉之急,救济了多少困难家庭和孩子,不计其数。这两年,儿子看她岁数大了,让她去北京同住,马淑云说啥也不去。她说:儿子、媳妇都挺孝顺、条件也挺好,过去就是看孙子,享享清福。可我就是舍不得离开桥南村,放不下相处了几十年的乡亲,更放不下这些孩子们,总想为他们做点事,看到他们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我心里就高兴。

2014年,马淑云被评为洮南好人白城好人2015年,她又被评为吉林好人。马淑云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为青少年做的一件件小事,点点滴滴,铸起来却是一座情暖后人的丰碑。

 

上一篇:查干浩浩旅游经济开发区关工委召开五老党支委扩大会

下一篇:老树春深更著花 ——记大安市第二中学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徐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