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
2016年4月3日,有一位老人溘然长逝。他的离去,数以百计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以不同的方式悼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他就是大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蔡秋实。
1996年,蔡秋实刚从大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一些热心的朋友劝他凭借自己的业务专长办个补习班,搞点“创收”,甚至有人还为他准备好了教室和课桌椅,只等他走上讲台了。可是兢兢业业教了一辈子书的蔡秋实,对学生情有独钟,根本就不想在孩子们身上打赚钱的主意。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恋,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中来,应聘做了慧阳小学关工委校外辅导员和家长学校教师,还兼任慧阳街关工委的宣讲员和板报员等多个职务。
慧阳小学学区正处于城乡结合地带,贫困户多、外出打工人员多,有些特困家庭的孩子学习基础差,又没钱上补习班。蔡秋实深知这是贫困学生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为了解除这些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他与慧阳街关工委协调筹办一个义务辅导站,专为留守儿童和特困家庭子女补习功课。可当时街道和社区的办公条件很差,根本没有多余的房舍做辅导站用,他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房舍。当时他与多病的老伴住着不足50平方米的两间破旧的砖平房,老伴常年看病吃药,日子过的很清苦。蔡秋实与老伴商量决定腾出一间面积稍大一点的西屋给孩子们补课用。就这样,两位老人动手清扫、粉刷,使小屋面貌一新。1998年暑期,孩子们盼望已久的辅导站终于开班了。小小的“教室”,一下子就容纳了12名前来补课的孩子。夏天,小屋闷热,没有空调,蔡秋实就把孩子们领到院子里有阴凉的地方,指导他们复习功课、写作业,还定时让孩子们活动,做些小游戏。冬天,小屋阴冷,蔡秋实每天都是早早地起床生火炉,把补课的小屋子烧热,而他和老伴住的那间屋子,却迟迟舍不得烧炉子。家长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想给他送点取暖煤,却被他一一谢绝了。
慧阳小学六年级有一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的单亲女孩。她在班级总觉得别人瞧不起她,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路下滑。1998年冬天,母亲送她到蔡秋实的“爱心小屋”补课。为了帮助这个女孩子树立自信心,他耐心地为她做心理辅导,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一次,班级筹备召开“向雷锋学习”主题演讲会,班主任老师布置部分学生准备演讲稿。蔡秋实得知消息后,感到机遇难得,便主动与班主任联系,为这个寡言少语的女孩争取了上台演讲的机会,还亲手帮她修改演讲稿。成功的喜悦使这个从未在班会上发过言的女孩重新找回了自信。从此,女孩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学习劲头也足了,还为班级做了许多好事。四年级有个留守儿童,不爱学习,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同学的最后面,他自己感到很没面子,有时故意扰乱课堂纪律,顶撞老师。蔡秋实一面给他补习功课,一面耐心地给他讲做人的道理,鼓励他刻苦学习、自尊自信。经过半年多的辅导教育,他学习成绩渐渐地提高了,也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了。寒来暑往18载,进“爱心小屋” 补习功课的孩子,来了一茬又一茬。从“爱心小屋”走出去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那个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的单亲女孩,大学毕业后当上了社区干部;那个曾经不爱学习、顶撞老师的留守儿童,也考上了大学。蔡秋实去世后,慧阳街新明社区一位学生家长写了一首小诗,赞美蔡秋实的无私奉献神:丝尽春犹在,烛化意更稠。助学十八载,桃李满神州。